目前分類:寶寶副食品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兒童不宜多吃的二十種食物

孩子一般喜歡吃一些色彩鮮豔、味道鮮美的食物,有些孩子還喜歡食用成人的食物和飲料;而父母則總是一味地給孩子補充一些營養性食品。醫學專家在此提醒家長,以下20種食物兒童不宜常吃多吃,否則,有害無益。

1、桔子:桔子雖然營養豐富,但含有葉紅素,吃得過多,容易産 生"葉紅素皮膚病"、腹痛腹瀉,甚至引起骨病。故兒童吃桔子一天 不宜多於中等大小的4個。  

2、菠菜: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體内遇上鈣和鋅便生成 草酸鈣和草酸鋅,不易吸收而排出體外。兒童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鈣和鋅,如果體内缺乏鈣和鋅,不僅可導致骨骼、牙齒發育不良,而且 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3、雞蛋:雞蛋雖然是營養成分比較全面的食品,但若吃的過多, 坐增加體内膽固醇的含量,容易造成營養過剩,導緻肥胖,還能增加 胃腸、肝腎的負擔,引起功能失調。故兒童吃雞蛋每天不宜超過3個。   

4、濃茶:濃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在人體内遇鐵便生成鞣酸鐵,難以被人體吸收,容易造成人體缺鐵。兒童缺鐵不僅會發生貧血,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5、果凍:果凍不是用水果汁加糖制成的,而是用增稠劑、香精、 酸味劑、着色劑、甜味劑配制而成,這些物質對人體沒有什麽營養人價值,卻有一定毒性,多吃或常吃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和智力健康。   

6、鹹魚:各種鹹魚都含有大量的二甲基亞硝酸鹽,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會轉化爲緻癌性很強的二甲基亞硝胺。研究表明,在10歲前 開始常吃鹹魚,成年後患癌症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30倍。故兒童不宜常吃或多吃鹹魚。   

7、泡泡糖:泡泡糖中的增塑劑含有微毒,其代謝物苯酚也對人體 有害。再者,兒童吃泡泡糖的方法很不衛生,容易造成胃腸道疾病。   

8、糖精:目前。兒童食用帶甜味的食品和飲料,很多加入了糖精。據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會引起血液、心臟、肺、末梢神經疾病,損害胃、腎、擔、膀胱等臟器。因此我國規定在病人和兒童食品中不得使用糖精。   

9、豆類:豆類含有一種能致甲狀腺腫的因子,可促使甲狀腺素排除體外,結果體内甲狀腺素缺乏,身體爲供應需要使甲狀腺體積增大。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更易受害,故兒童不宜常吃多吃豆類食物。   

10、人參:目前,市場上有不少人參食品,如人參糖果、人參麥乳精、人參奶粉、人參餅乾以及人參蜂王漿等等。人參有促進性激素 分泌的作用,兒童食用人參會導致性早熟,嚴重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   

11、罐頭:罐頭食品在製作過程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劑,添加劑有微量毒性,對成人影響不大,對正在發育時期兒童卻有很大影響,不僅損害身體健康,而且容易造成慢性中毒,故兒童不宜多吃罐頭。   

12、爆米花:爆米花含鉛量很高,鉛進入人體會損害神經、消化系統和造血功能。兒童對鉛解毒功能弱,常吃多吃爆米花極易發生慢性鉛中毒,造成食欲下降、腹瀉、煩燥、牙龈發紫以及生長發育改組等現象。   

13、方便麵:方便麵含有對人體不利的食用色素和防腐劑等,常吃或多吃容易造成兒童營養失調、影響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   

14、葵花籽:葵花籽中含有不飽合脂肪酸,兒童吃多了會消耗體内大量的膽堿,影響肝細胞的功能,還會造成因”津虧"而引起的兒 童幹燥症。   

15、可樂飲料:可樂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咖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對人體有潛在的危害。由於兒童各組織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抵抗力和解毒功能弱,危害會更大一些,所以兒童不要多喝可樂飲料。   

16、動物脂肪:兒童常吃或多吃動物脂肪,不僅會造成肥胖,還會影響鈣的吸收利用,日久容易造成缺鈣而引起疾病。   

17、烤羊肉串:羊肉串等火烤、煙燻食品,在燻烤過程中會産生 20-苯胺和3.4苯并芘等強緻癌物,兒童常吃或多吃這些焦化食品,致癌物質會在體内屯積而使成年後易發生癌症。   

18、巧克力:兒童食用巧克力過多,會使中樞神經處於異常興奮狀態,産生焦慮不安、肌肉抽搐、心跳加快,影響食慾。   

19、食鹽:兒童食鹽每日不應超過5克,如果食鹽很多,成年後就容易發生高血壓、冠心病、胃癌等疾病。   

20、動物肝臟:動物肝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兒童常吃或多吃,會使體内膽固醇含量升高,成年後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melody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下面列舉了部分寶寶不能吃、不宜吃和不多吃的食品,以作參考。家長還應結合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注意觀察容易引起過敏和不良反應的食品,並及時向醫生諮詢。

 

不能吃的食品(危險指數:☆☆☆☆☆

蜂蜜

原因:據英國相關報導,在過去的25 年中,約出現40件嬰兒感染肉毒桿菌死亡案例,都與食用蜂蜜有關。這些案例中,病況較嚴重的嬰兒,多半小於6 個月。

注意:不要在1 歲以內嬰兒的奶粉或食品中添加蜂蜜,以避免遭到致命細菌的感染。

 

醃製食品

原因:醃製品(鹹魚、鹹肉、鹹菜等)含鹽量太高,高鹽飲食易誘發高血壓病;醃製品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它和黃曲霉素、苯丙芘是世界上公認的三大致癌物質。

注意:有研究資料表明,幼儿期間開始吃醃製品的孩子,成年後患癌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湯圓

原因:由於糯米比較黏,小孩可能會把粘在食道而阻塞呼吸道;1 2 歲的孩子不容易嚼碎湯圓餡中的花生,小兒消化功能較弱,吞嚥反射尚未發育完善,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

注意: 3 歲以內的嬰幼兒是不適合吃湯圓的。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孩子更應少吃湯圓以防病情加重。

 

高熱量的垃圾食品

原因:食用高熱量的垃圾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出現各種並發症,對人體健康有害。

注意:嬰幼儿期間,他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正在發育,需要全面的營養才能健康成長。食用垃圾食品可能導致肥胖,並且導致其他營養素的攝入不平衡,而出現營養缺乏症。

 

不宜吃的食品(危險指數:☆☆☆☆

 

巧克力

原因:巧克力是一種高熱量食品,但其中蛋白質含量偏低,脂肪含量偏高,營養成分的比例不符合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在飯前過量吃巧克力容易產生飽腹感,因而影響食慾,使正常的生活規律和進餐習慣被打亂,影響了小孩的身體健康;另外巧克力中含有使神經系統興奮的物質,會使嬰幼兒不易入睡和哭鬧不安;常吃巧克力還會發生蛀牙,並使腸道氣體增多而導致腹痛。

注意:3 歲以下的小孩不宜吃巧克力。

 

原因: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會干擾人體對食物中蛋白質、礦物質及鈣、鋅、鐵等礦物質的吸收,導致嬰幼兒缺乏蛋白質和礦物質而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另外,茶葉中的咖啡因是一種很強的興奮劑,可能誘發出現小兒多動症。

注意:3 歲以內的寶寶不宜飲茶。

 

大豆

原因:大豆本身含有一種植物雌激素,如果攝入量較大,會出現類似於人類雌激素攝入過多而產生的副作用;另外,過早攝入豆類食物,可能會引起嬰兒過敏,導致嬰兒發生腹瀉和皮炎等過敏症狀。

注意:1~2 歲內嬰幼兒應盡量避免食用大豆食品。

 

鮮牛奶

原因:鮮牛奶的蛋白質構成主要是球蛋白,乳清蛋白只有20% ;而母乳中的蛋白質主要是乳清蛋白,其比例高達60%。而且牛奶中的其他成分及含量也與母乳不同,如牛奶中礦物質含量偏高,會加重嬰兒的腎臟負荷。牛奶也是一種貧鐵食物,長期攝入可能會造成嬰兒鐵缺乏。

注意:嬰幼兒不宜餵鮮牛奶,如不能餵以母乳,宜選用用以母乳為依據、專為嬰幼兒設計的配方奶粉。

 

專家提醒:其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花生醬和魚蝦、貝殼類海鮮,最好在寶寶超過1 歲並確認不會過敏再進食這些食物。另外,某些容易引起嬰兒咽喉堵塞的食物,如堅果類、某些帶核的水果如荔枝、龍眼等也盡量避免食用。

不多吃的食品(危險指數:☆☆☆

 

原因:隨著寶寶生長發育的進展,鹽的需要量逐漸增加,需要可適當吃一點點。

原則:1 歲以內的寶寶輔食中可以完全不放鹽,如果寶寶喜歡吃點咸頭6個月後可適量添加,但每日食鹽量要控制在1 克以內。1~3 歲的幼兒食鹽攝入量應該控制在每天2 克以內。

注意:寶寶由於腎臟發育不完善,攝入鹽太多會增加腎臟負擔,對身體不利。

 

原因:春筍易引發過敏性皮炎、消化道疾病。新鮮竹筍中含有難溶性草酸,很容易和鈣結合生成草酸鈣,過量食用對小兒的泌尿系統和腎臟不利。特別是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幼兒,骨骼發育尚未成熟,而筍中含有的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鋅的吸收。小孩如果吃筍過多,可能會使他們缺鈣、缺鋅,造成生長發育的緩慢。

原則:新鮮竹筍少兒不宜多吃,每人每餐最好不要超過半根。

注意:不要給4 個月以內的嬰兒添加任何含草酸過高的食物如菠菜、捲心菜等。

 

原因:雞蛋、鴨蛋均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還有鈣、磷、鐵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對嬰幼兒的成長有不少益處。但如果食之過早或過多,寶寶的消化能力還不能完成這麼大的工程,就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原則:1 歲前只吃蛋黃,而且每天不能超過1 個;1 歲半到2 歲的嬰兒,可隔日吃1 個蛋(包括蛋黃和蛋白);年齡稍大一些後,才可以每天吃1 個蛋。

注意:如果在寶寶的糞便中,發現有如蛋白狀的物質,則說明寶寶的腸胃不大好,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蛋白質。

對於這些嬰兒,最好把蛋黃煮到其他食物中一起餵食。如果嬰幼兒正在出疹,則暫不要吃蛋,以免增加機體負擔

melody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的第一年是成長最快速的時期,為了能讓他頭好壯壯、贏在起點,提供均衡、足夠的營養,是所有爹地和媽咪的責任。而母乳及牛奶的營養價值雖高,但從寶寶四個月大開始,光喝奶水已經無法滿足成長所需,且0歲階段的營養,是寶寶一生健康的根基,也關乎寶寶的腦部及各項動作發展,因此,為寶寶提供成長各階段最適切的營養素,將是您送給寶寶的最佳禮物。 就0歲寶寶來說,添加副食品蘊含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1.藉由副食品的添加,提供寶寶母奶、牛奶以外的食品,一方面使寶寶適應新食物,另一方面,則可培養寶寶接受多元化的食物,以防日後有偏食問題。
2.避免寶寶因長期吃同一口味食物而產生厭食,同時透過不同口味副食品的添加,促進正常味覺發展。
3.寶寶滿四個月大,活動量變大,成長更加快速,單純的乳製品已無法滿足寶寶成長所需,而副食品正可供給寶寶較多不同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熱量等。
4.訓練寶寶咀嚼及吞嚥能力,不但是為斷奶作準備,咀嚼食物時,唾液分泌增加,也會使消化吸收更好;而咀嚼的動作則可促進發音、說話相關肌肉使用發展,有助於語言初期發展。
5.將副食品盛裝於碗或杯中,以湯匙餵食,可以幫助寶寶盡快適應成人的飲食方式。此外,藉由副食品的提供,也可訓練寶寶自行進食,促進手腦的協調性。


蔬果汁先開始
四個月大的寶寶,其副食品應以流質食物為主,所以您可以從水果製成的果汁,或蔬菜製成的蔬菜汁開始。而五穀根莖類則宜從較不容易過敏的米粉開始,待寶寶適應後,再考慮其他的五穀根莖類,如麥粉。


新食物每次只添加一種,適應後再加另一種
對於寶寶初次嘗試的新食物,應採取每次餵食一種新食物為主,以免屆時產生過敏現象,分不出是由哪種食物引起的。


注意皮膚與大便情形
如發現有皮膚過敏或腹瀉之反應,需暫停新食物之給予


漸進式的練習吞嚥
由液體→糊狀→半固體→固體,漸進式的練習吞嚥。剛開始餵食副食品時,應加一倍的開水稀釋,每天餵食一至二次,一次只給一~二湯匙即可。濃度由稀逐漸轉濃,待三~五天之後,確定不會引起寶寶過敏,才可嘗試另一種食物。


嬰兒宜採坐姿或半坐臥姿態
讓寶寶採坐姿,倚靠在嬰兒椅上,或由家人直立抱著,這種姿勢方面餵食,既有助於吞嚥食物,更可避免嗆到。


副食品應裝入碗、杯中餵食
餵寶寶吃副食品時,宜盛裝在碗或杯內餵食寶寶,且最好使用寶寶專用湯匙餵食,可從1/4至1/2湯匙緩慢增加,以慢慢適應成人的飲食方式,而不應裝入奶瓶中餵食。


在餵奶前給予較適當。餵哺時須有耐心
最好讓寶寶養成先吃副食品在喝奶的習慣,以免喝奶後肚子飽了,副食品接受度降低。同時母親須以輕鬆愉快的態度餵食,以免影響嬰幼兒接受程度。


不吃的食物,過一陣子再嚐試
寶寶對於食物的喜好會隨時改變,所以這次不吃的食物,隔幾天再試,寶寶有可能就接受了,所以媽咪可別氣餒。如果您已經知道寶寶愛吃什麼,也可以把寶寶喜歡吃的,加一點在新口味裡讓他嘗試。


不要添加鹽、味精、糖等
製作副食品時,以天然食材為主,勿以大人的口味,添加過油、過鹹、過甜的調味料。


可嘗試讓寶寶自己吃
副食品除了可以滿足口慾、提供營養之外,從寶寶能自己坐穩之後,媽咪可嘗試讓他自己吃,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但您必須有心理準備,也許寶寶會吃得一團亂,所以建議您為他穿上圍兜,並在做以附近鋪上一圈報紙,這樣就不怕寶寶吃得到處都是。


寶寶餐具應注意耐熱度
選購寶寶餐具,應注意品質及耐熱度。因為有些塑膠餐具,遇熱可能會釋放出有毒物質,所以購買時最好多加注意產品上的標示。


沒空做副食品時,市售嬰兒食品也是很好的選擇
忙碌的上班族媽咪,也許抽不出空來做副食品,但可別因此而剝奪了寶寶吃的權利。目前市售的嬰兒食品除了方便現代媽咪之外,也保留了食物的營養成分,是媽咪育兒時的好幫手。

melody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副食品   
 

副食品又稱「離乳食品」,是寶寶在斷奶前的這段過渡期間,除了母奶或配方奶粉的主食之外,另外添加的食品。一方面補充不足的熱量來源與營養素,一方面也學著以餐具進食,訓練咀嚼與吞嚥能力,作為適應成人飲食習慣的行前準備。
副食品種類繁多,從肉類到蔬菜水果,都可適量補充,只是在食物的型態及烹調方式上,都因寶寶的牙齒、消化器官的發育未臻成熟,而須依寶寶的生理發展,分階段的從流質、泥狀、糊狀進階到較軟的固體食物,並以不加人工調味料為基本原則。而市面上琳琅滿目的現成副食品,不但種類繁多,更兼顧營養與美味,為忙碌的上班族父母省下不少精力。
雖說是「副」食品,但其重要性並不遜於奶類,在奠基寶寶健康基礎的期間,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營養師小叮嚀
副食品是指奶類食品以外添加的食物,雖說是斷奶前的準備,但並非將奶類完全排除。理想的情況是兩者間的比例,應隨著寶寶的年紀增長而改變,奶類逐漸減少,副食品逐漸增加,讓寶寶慢慢適應固態食物。
斷奶應以溫和漸進,代替強迫性方式,在寶寶未適應前,都不應該斷絕他的主要營養來源,否則不但寶寶容易有營養不良的現象,也可能造成日後心理障礙,影響正常進食。理想的斷奶時間在6個月~滿週歲間。


該吃副食品了嗎?
寶寶剛出生後的第一年,是一生中發育最迅速的一段期間。尤其前半年,通常在4~5個月大左右,體重就已達出生時的兩倍左右,滿週歲前即達3倍以上。隨著睡眠時間的減少,活動量跟著增加,光喝母奶或配方奶粉已經不足夠應付生長發育所需,此時就應該在奶類以外添加副食品了。有些寶寶會在這段進入所謂的「厭奶期」,出現奶量減少或是不肯喝奶的現象,此時就更需要吃些副食品,以免營養不良。
每個寶寶的生長曲線不同,一般以4個月大為餵食副食品的基礎時間點,但有些寶寶發育得較好,不到4個月體重就已超過出生時的兩倍,或是體能發展良好,如趴著時,已能撐起頭部,稍微保持坐姿,對食物表現出興趣,這時都應該添加副食品。
而喝母奶的寶寶,因為母奶中含有豐富抗體與營養成分,可在6個月大以後再添加副食品。但營養師建議若想提早訓練寶寶的咀嚼吞嚥能力,也可在未滿6個月就開始餵食少量的副食品,或是將母乳先擠出後,改以小湯匙餵食,都可讓寶寶提前學習吞食技巧。


副食品的主要功能
讓寶寶頭好壯壯:有了充足的營養,除了讓身體各器官、骨骼、牙齒等發育健全之外,也能幫助腦部發育,尤其是在母體中5個月大以後到3歲的這段期間,正是腦部發育最快速的時期,因此攝取均衡膳食,才能讓寶寶吸收到足夠的營養素,促進智力發展。
增加寶寶的抵抗力:均衡攝取各種營養,能幫助寶寶有效的對抗病菌,減少生病機率。如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有助傷口癒合;維生素A能保護細胞黏膜;增進抵抗力。
讓寶寶精力充沛:在奶類食品以外添加副食品,多了熱量與營養素來源,會讓寶寶更有精神,活動力更佳。 

 

寶寶需要哪些營養素?
人體就像一部高度精密的機器,需要以各種營養素來提供運轉能量,並維持各器官的正常運作;而正在發育中的寶寶,就更需要均衡的營養以促進生長。

蛋白質
6個月大以前的寶寶,發育最為迅速,因此需要較多的蛋白質。6個月以前,每日平均公斤體重約需2.7~3.0公克高生物價質蛋白質;6個月至1歲降至2.5公克。以喝配方奶粉的寶寶來說,只要有依照奶粉的餵食指示1天餵食一定的次數,即可獲得充分的蛋白質;4~6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可在奶類以外獲取更多元的蛋白質,但要注意的是,1歲以內的寶寶最好只吃蛋黃不吃蛋白,而且須將蛋黃煮熟後再餵食。

礦物質
發育期中的寶寶,需要足夠的鈣質以幫助骨骼及牙齒的生長,每日至少需要400~500毫克左右。而母奶中所含的鈣質約有2/3可儲存在體內,相較之下,配方奶粉就只有1/2或1/3可保留在體內,因此若能親自餵補母乳,對小寶貝是最好的。此外,鐵質也是寶寶所需要的。自母體中所吸收的鐵質,可在體內儲存約6個月左右,因此6個月大以後,適量補充鐵質,通常配方奶粉中都會添加鐵質,而餵哺母乳的媽咪可多吃含鐵食物,如豬肝或肉類,增加奶水中的鐵質含量。

維生素
一般來說,母乳中所含的各種維生素都高於配方奶粉,只要媽咪本身身體健康,4~6個月大的寶寶,光喝母奶也可吸收足夠的維生素;但在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可藉由各種食物攝取更豐富的維生素,如柑橘類的果汁,富含維生素C,口感也是寶寶喜歡喝的。維生素A與D都屬脂溶性,補充過多反而會堆積在體內,甚至造成中毒現象,不能不加以注意。此外有些寶寶不喜歡胡蘿蔔的味道,無論是自製或市售的胡蘿蔔泥,都可分次餵食,或是加一些米粉在內,寶寶較容易接受,也可避免攝取過多維他命A,對身體造成負擔。果汁也不能過量!營養師提醒,果汁以新鮮水果製成為佳,緊盡量避免加入果糖,因此可以甜度較高的柳橙為主。果汁雖然是優質維生素與水分的主要來源,但喝得過多,對寶寶也不好,尤其是市售果汁,都不是真正的百分百純果汁,其中所含的大量糖份等碳水化合物,不但會讓寶寶累積多餘的脂肪,也可能造成腹瀉、脹氣,或是蛀牙。

水份
人體有70﹪由水組成,說它是生命之源也不為過!寶寶的基礎代謝率高,產生的代謝廢物較多,加上寶寶的腎臟排瀉能力不成熟,更需要借力使力,以大量的水分來幫助代謝廢棄物,及乳類製品中超出身體需要量的鈉鉀離子等的排出。奶類與各類副食品中雖然都含有水份,但在質與量上都不及直接的水份補充,此外,多喝水也可防止便祕,並可在每餐飯後補充代替刷牙,維持寶寶口腔清潔。
 

melody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的第一顆乳牙,約在6-9個月大長出;全口乳齒列,約在3歲上下完成萌發。除了正確清潔牙齒,維持口腔衛生之最佳狀態之外,如何慎選家中寶貝的飲食也是保持小朋友牙齒健康的重要關鍵。

飲食對嬰幼兒齒列之影響  你不可不知 

在萌牙初期因為牙齒數還不是很多建議攝取流質食物或是將食物打成泥狀使幼兒方便進食易於消化隨著牙齒萌發漸趨完整食物的種類要更為均衡以及多樣化營養才能均衡攝取

 

降低進食頻率,慎選點心種類 

大多數的父母在小朋友的飲食提供上會於正常三餐之外額外給予點心以補充營養及熱量這麼做的原意是好的但如此一來進食的頻率過高口腔長時間處於酸性的環境之下會造成牙齒外層琺瑯質的溶解進而演變成蛀牙。爸爸媽媽們可知道口腔須要至少20分鐘才能中和因進食導致的酸性環境嗎?若是一定要給予糖分高的零食,建議與主餐一起給,以減少其對牙齒及口腔環境的影響。

 

除了降低進食頻率之外,點心種類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較為良好的食物選擇包括起司雞肉堅果類牛奶等這些種類的食品能提供鈣離子與磷離子提供琺瑯質修復再礦化所需的成分

 

選擇高纖含水量高的水果 

水果的選擇以高纖含水量高的為主如蘋果水梨等。這類水果因水分多可降低其含糖分對牙齒的影響有刺激唾液分泌協助口腔內部調節其酸鹼值的效果其他如柑橘類檸檬等較為酸性的水果建議與正餐合併使用降低所含酸性物質對口腔環境之衝擊

 

較不理想的食物選擇,包括了各式各樣的糖果(會黏牙的尤其不可)、餅乾、蛋糕、派、麵包、馬芬、洋芋片、薯條、葡萄乾,以及其他的乾燥水果等等。因為這些食物含有許多添加的糖分,而且大部分都會卡在牙齒上,對於口內細菌來說,無疑提供了一個營養源及有利生長的環境,再加上進食頻繁,很容易產生蛀牙。

 

飲料的選擇也十分重要,水及不含糖的茶為最理想的選擇。任何含糖的飲料,包括汽水、可樂、沙士、非鮮榨果汁、加了糖的茶等,都應該要避免給予。

 

減少奶瓶型齲齒發生機率 

已滿一歲的寶貝應該要停止使用奶瓶喝飲料,嘗試杯餵或用吸管取代,以減少幼兒早發性齲齒(又稱奶瓶型齲齒)發生的機率。在每次進食完畢,可給小朋友喝一些水,既可清潔口腔,又可中和口中酸鹼值,減少細菌孳生的機會。

 

健康的食物選擇還,包括了原味優格,以及蔬菜棒等等。優格含有鈣質等對牙齒有益的成份,原味則意味著無人工添加的糖分或甘味,對口腔較無害。芹菜或胡蘿蔔等蔬菜棒,具有天然的纖維,多加咀嚼可以將牙齒表面的牙菌斑清除,還能夠按摩牙齦,刺激唾液分泌,維持口腔乾淨健康,是很好的選擇。

 

結語 

總括來說,自然不含添加物,未經加工的食物選擇,對牙齒的傷害是最低的, 也較能確保小朋友所吸收的皆為身體所需,並可利用的營養成分。爸爸媽媽應做好第一線的把關,讓每一位寶貝能健健康康的長大,並擁有一口完美的好牙。

 

 

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復健中心主任 張毓珊

轉載嬰兒與母親網站

melody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歲的孩子雖然還不能和大人吃完全相同的食物,但已經開始對食物產生喜惡囉!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在2008年所做的調查發現,孩童最不喜歡吃的五種蔬菜分別是:山藥、大蒜、青椒(甜椒)、芹菜和洋蔥。而最排斥的水果名單為:鳳梨、李子、柚子、枇杷和楊桃。但這個階段的孩子首重營養均衡,父母應該如何耍點小心機將寶貝以往不愛吃的食材,送進他們的肚子裡呢?
 

聰明耍心機!
不偏食的關鍵在父母

相信家長一定都曉得飲食均衡對幼兒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但是純淨如白紙的孩子,理應對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感到好奇,甚至願意探險、嘗試,且沒有明顯的喜惡,但是是什麼造成孩子刻意避開某種食物呢?先撇除食材本身的口感及味道,幼兒飲食達人黃筱蓁提醒大家,從父母本身檢視起吧!
每個大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比較排斥的食物,無論是拒絕的口吻或是嫌惡的表情,都可能被張著大眼睛觀察這世界的寶寶通通記下來了,2-3歲的寶寶已經開始對食物的味道、形狀、顏色及溫度等出現好惡感,等到下一次他們再看到相同的料理時,即便是還沒品嚐,但記憶中父母對菜餚的反應,便已經先入為主的成為他們對料理的既定印象。所以,如果希望能避免這個時期的孩子養成偏食的壞習慣,父母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因素,只有家長不偏食,才能成為孩子學習的優良模範。再者,寶寶如果過去對食材曾有不愉快的感受,也可能造成他對該食材的排斥感,並接著影響日後再度嘗試的可能性,例如:高纖維的蔬菜讓寶寶咬不斷、食材切得太大塊不好咀嚼、被魚刺刺傷或被熱湯燙到等。
不論孩子為何排斥特定食物,李婉萍營養師與幼兒飲食達人楊筱蓁都不約而同的表示,面對小朋友討厭的食材,家長先別慌張,也不用給孩子「一定要吃完」壓力,只要遵照以下方式,讓孩子先接受、再習慣,就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達到父母耍心機的最終目標-營養均衡囉!
 

 心機烹調4招秘訣

秘訣

執行方式

心機指數

1.眼不見為淨法

將孩子討厭的食材「縮小化」或「隱形化」,就能成功隱身於其他食物當中。

★★★

2.外觀變身法

若小朋友不喜歡吃的食材沒有難以覆蓋的特殊味道,可以藉由市面上的烹調小工具,將食物切成有趣可愛的圖樣,吸引孩子的興趣。

★★★★

3.咕嚕咕嚕法

運用果汁機,將食材加入能提升香氣與甜味的蔬果一起攪碎,成為炎炎夏日的健康飲品。

★★★★

4.嗅覺乾坤挪移法

用其他可以被接受的食材所散發出來的香味,覆蓋被厭惡的食材本身的味道。

★★★★★

  
掌握秘訣以後,就要進行實地演練了,但幼兒飲食達人黃筱蓁先提醒家長們,所有食材都不耐煮,煮得越久則會讓食材漸失原有的養分,我們將帶著各位家長一步步了解食材,並改變它們在寶寶飲食生涯中的命運。

山藥 - 沒味道 不喜歡!
山藥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豐富的黏液蛋白更可維持血管壁的彈性,被認為是高品質補品;豐富的鉀,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鈉,改善水腫現象;所含的胺基酸也對呼吸系統很有幫助,建議每週食用2-3次能改善感冒症狀,除此之外,因含有豐富蛋白質而呈現黏性的山藥對於腸胃道也有很好的保健效果,能夠幫助治療腸胃道障礙,更可以針對慢性腹瀉的症狀進行食療;由於山藥內含澱粉及水溶性纖維-甘露糖(mannose),食用後會產生飽足感,除了適合需要減肥的人或糖尿病患者食用以外,也可以利用這層特性將山藥煎成餅取代孩子愛吃的漢堡或米飯。針對孩子的飲食需求,山藥還能保護孩子正在發育的骨骼、調節血糖等。
由於山藥富含蛋白質所以呈現黏性,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又有滑膩口感,相較於口味鮮明的食物而言「無趣」許多,建議父母先以「眼不見為淨法」將山藥連同牛腩一起燉煮,此時山藥的形與色都會被相融在牛腩佐料裡,當孩子舀出牛腩配飯時,也能一併吃得到山藥,且牛肉中的鐵質,更可以維持寶寶紅潤的氣色。
Smart Mommy Tips
基本上牛腩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後,肉質已經相當軟,適合讓寶寶咀嚼,倘若家長擔心孩子咬不爛,可以改成瘦肉,烹調時間也能相對縮短。
等到小朋友漸漸能接受山藥的「出現」,家長這時可以將之入湯,幼兒飲食達人黃筱蓁表示,山藥煮久後就不會有黏黏的口感,家裡若有可愛造型的食材切割器,也可以將山藥切成小房子、小愛心、小星星…等有趣圖樣,用「外觀變身法」引發小朋友的興趣。若要用以取代米飯或漢堡,營養師李婉萍建議將山藥磨漿後混合糯米漿或樹薯漿、麵粉,攤平煎出,便可以在一成不變的主食選擇裡玩出健康新花樣。
 

青椒 - 怪滋味 超討厭!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可別小看青椒,它可是富含維他命C和β-胡蘿蔔素的蔬菜,而維生素C是形成骨骼、牙齒生長所需的營養原,還能促進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幫助鐵的吸收及葉酸的代謝,進而預防貧血;黃筱蓁補充其中的維生素K有助於維生素A的吸收,且青椒的抗氧化力與抗癌物質等成分也相當完整,不過其特殊的味道卻常成為小朋友的拒絕往來戶。
其實父母親只要善加運用「眼不見為淨法」就能成功將青椒及其他老是被排擠的營養食材送進寶貝的肚子裡。以「炒蛋」的形式,備齊青椒碎末、洋蔥碎末、番茄碎末與雞蛋數顆後,加入1/4茶匙的鹽在鍋裡拌炒,不用多久,一盤色、香、味俱全的料理就能上桌。不過黃筱蓁特別強調:「青椒及洋蔥一定要切得又細又小,好讓它們混進料理裡後,孩子猜不出來也挑不出來」。若要再講究些,家長們也可以仿照「蛋包飯」的模樣,用蛋將所有食材包起來。李婉萍營養師也提供以起司結合青椒的做法,透過焗烤讓青椒帶有奶香味,而青椒也能讓焗烤增添清爽度。另外,青椒的爽脆口感在生菜沙拉中的表現上更是加分,一經冰鎮就是一道能讓暑氣全消的開胃小菜。
Smart Mommy Tips
把青椒用報紙或有孔的塑膠袋包好,放在冰箱冷藏可保存一週。而蒂部下凹區,非常容易沉積塵土及農藥,務必要清洗乾淨,或將蒂部切除。


大蒜 - 臭臭的 好可怕!
大蒜含有蒜素,可以誘發淋巴細胞活動的作用,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抗發炎,還能降血脂及膽固醇。此外,因為大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並擴張末梢血管,所以適合手腳冰冷的人食用。一般建議生吃大蒜,才能獲得最完整的營養成分,而加熱後的有效成分則可能流失,即使仍需加熱,也應以短時間烹調為佳。
不過,味道相當重且嚐起來較為辛辣的大蒜實屬「高難度」食材,雖然任何食材都不宜烹調太久,否則營養將會因此被破壞,但為了讓寶寶先接受大蒜的味道,達人黃筱蓁建議家長在大骨湯裡加入大蒜一同熬煮,讓湯頭帶有蒜香即可,被熬到軟爛的大蒜此時吃起來不會辣,所以父母也可以稍微試探孩子品嚐的意願。李婉萍營養師也分享第二招讓寶寶先接受蒜香的方法,由於青醬義大利麵的醬汁裡也摻有大蒜,所以家長們可以拿青醬醬汁作為概念基礎,衍生出沾麵包、烤PIZZA等多重吃法。不過她也提醒家長,有些孩子吃太多大蒜可能會造成胃部不適,家長可要特別小心!
Smart Mommy Tips
蒜頭應該要挑選大顆、包衣緊、蒜瓣大且均勻,味道濃厚的比較辛香可口;在常溫下保存的方式只需將大蒜放在網袋中並懸掛於通風處就好,也可以放進冰箱保存。

 
洋蔥 - 好刺鼻 不愛吃!
同樣也是因味道辛辣,而讓寶寶退步三舍的洋蔥,可以提高腸胃道的張力,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所以能促進食慾、幫助消化;其中所含的硫化物還有助於控制血糖,增泌胰島素;洋蔥也富含類黃酮,有研究顯示,除了可以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對風濕性關節炎、氣喘等,也具有抗發炎的反應。李婉萍營養師補充,洋蔥中的檞皮素含量相當高,而檞皮素能夠抗過敏反應也是抗氧化物質,食用後可以改善小朋友鼻子過敏的惱人問題。
建議父母可以先使用「嗅覺乾坤挪移法」,讓洋蔥搭配蕃茄一起入湯,熬煮過的洋蔥不僅少了辛辣味,其中的甜味還能與番茄的鮮甜搭配成美味的營養湯品,除此之外,番茄的香味也能吸引寶寶入口。但是,家長還是必須了解生吃洋蔥所得到的營養完整度絕對比熟食更好,不妨逐漸帶著孩子認識一下「隱藏版」洋蔥的廬山真面目,若寶寶不排斥,就可以將洋蔥做成清涼爽口的涼拌料理。
Smart Mommy Tips
切洋蔥時,將刀子過水再切能避免眼淚直流;洋蔥泡鹽水能提高脆度,去除辛辣味及澀感,最後,瀝乾洋蔥並拌入適量的和風醬,才不會讓洋蔥水的味道蓋過和風醬的醬汁。
 

芹菜 - 咬不動 真麻煩
膳食纖維極高的芹菜,能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還能中和血液中過多的尿酸,可以作為痛風患者的食療;鈣含量高,所以也有一定的鎮靜和保護血管的作用,但高纖維的芹菜卻讓孩子不好咀嚼、吞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眼不見為淨法」將芹菜切得細碎,拌進貢丸團裡煮成湯,或製成水餃餡也是個好方法。
家長若要製作芹菜沙拉,也務必將芹菜切成碎末,不能再用大人料理的方式,假想孩子也能學你拿起一根長長的芹菜沾取沙拉醬入口,畢竟咀嚼與吞嚥才是寶寶害怕芹菜的主因,所以將綠色的芹菜碎末加上黃色的玉米粒並灑上葡萄乾,最後淋上沙拉醬,就能成為色彩繽紛又討喜的簡易料理了。
 

鳳梨 - 酸溜溜 咬舌頭!
鳳梨擁有鳳梨酵素可以幫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內含的維他命B1和檸檬酸,能促進新陳代謝,恢復疲勞和增加食慾。但過去的鳳梨較酸,也容易咬舌頭,有些孩子甚至會因口腔黏膜對鳳梨的有機酸及生物鹼刺激過敏而出現血點,但經過農業改良之後,今日的鳳梨香甜溫和許多。如果要防止口腔黏膜對鳳梨過敏,達人黃筱蓁教大家,避免刀子及水果沾到水就能防堵上述狀況產生,假使仍感覺到強烈刺激性,沾點鹽巴也可以改善入口後的不適。
李婉萍營養師提到,將鳳梨入菜不僅能提升香味,還能藉其酵素軟化肉質,黃筱蓁則補充,具有酸甜口感的水果都適合與海鮮搭配成料理,只要在食材快熟之前丟入水果拌炒幾下隨即起鍋,就不用擔心水果被久煮後無味又乾澀。
 

李子
由於李子顏色深,容易沾染其他菜色,所以不建議將李子入菜,但可以將李子醃漬成蜜餞食用,李婉萍營養師也認為將之製成果醬也是很好的選擇。此外,應用「咕嚕咕嚕法」將李子打成果汁除了能提高孩子的接受度,也有助於吸收,但千萬不能加入牛奶試圖做成「李子牛奶」,因為牛奶一旦遇到李子內含的檸檬酸,就會產生結塊,反而令人排斥。
 

柚子 - 苦苦的 我不愛!
為什麼有時候會吃到「苦」的柚子?達人黃筱蓁解釋那其實是柚子皮中的油份沾到果肉後所產生,只要在處理時小心,或以開水沖淨即可,不過被水沖過的柚子可要當天吃完,否則容易變質。高維生素C及糖份的柚子除了要當心食用太多會有發胖的困擾以外,它其實還可以變化成南洋風涼拌料理,曾在越南住過一年的黃筱蓁透露,越南人喜歡將鹽巴與辣椒乾炒成水果的調味料,任何水果沾上一點都能變化出獨特風味;另外,將蝦仁、青木瓜絲、花枝與硬花生連同柚子果肉一同攪拌,再倒入適量的泰式醬料,一道充滿南洋風味的海鮮涼拌料理就能快速上桌囉!
 

枇杷
孩子通常會嫌枇杷吃起來麻煩,除了要剝外皮,裡頭又有好大的籽,而且果肉與籽之間有層內膜,味道苦澀,達人黃筱蓁提醒家長,不會搶味的枇杷也可以搭配上述的涼拌料理裡。
 

楊桃
「楊桃不要切星型的!」達人黃筱蓁建議父母運用「外觀變身法」將楊桃切成長條型,並自己調配出果醬與優格的比例為1:3的沙拉醬,以長條型的楊桃沾取食用,藉此破壞寶寶對楊桃的既定印象,重新建立楊桃好吃、爽口的感覺。
 

寶寶不愛的漏網食材 蔬菜、苦瓜和紅蘿蔔
即便為10種寶寶最不喜歡的食材進行大改造,但仍有漏網之魚,如苦瓜、紅蘿蔔、蔬菜等,李婉萍營養師認為,雖然不強迫寶寶食用所有食材,但應攝取的營養素仍然需要靠父母親從旁監督食用,「舉例來說,如果寶寶不愛吃A菜,但只要他願意吃地瓜葉或菠菜就可以了,因為綠色蔬菜該有的營養可以從其他兩項補充,但如果所有綠色蔬菜都不吃就不好了。」畢竟深綠色蔬菜內含β葫蘿蔔素與維生素A,對於視覺功能的發展、治療乾眼症及提供上皮及黏膜組織細胞等營養素補充,都有相當好的表現,對此,家長可以將花椰菜切小朵,配合料理一同焗烤。
而擁有「瓜中C王」稱號的苦瓜,最顯而易見的特徵就是味苦,達人黃筱蓁建議先將苦瓜去除內膜後川燙降低苦味,再入鍋煮湯,煮久了的苦瓜較不苦,孩子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紅蘿蔔獨特的土腥味也讓部分孩子逃之夭夭,父母親可以利用「眼不見為淨法」把紅蘿蔔打成泥並拌入咖哩裡,或是配合鳳梨與蘋果打成綜合果汁。
想要求孩子不偏食,父母本身必須先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面對、嘗試,只要多用點心,孩子的飲食壞習慣就會慢慢改善。李婉萍營養師和達人黃筱蓁都認為,其實孩子如果只針對某幾樣食材表現排斥,家長不必太過擔憂,畢竟生長到不同階段的孩子會透露出不同的喜好,掌握「飲食均衡」的宗旨,配合父母的用心與耐心,相信孩子們一定能健康活潑的長大。
 

採訪撰文/彭慧甄
諮詢/榮新診所營養師 李婉萍,幼兒飲食達人 黃筱蓁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李婉萍
經歷: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
現任:榮新診所營養師
黃筱蓁
證照:調酒丙級技術證照
著作:《4~12個月小寶貝的第一本飲食書》、《1~3歲健康寶寶飲書》等

melody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誤區1:湯比肉有營養
很多人認為湯比肉的營養要好,如果自家寶寶不愛吃肉只愛喝湯,就用湯泡飯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可是,長期下來,喝了很多湯水的寶寶居然患有輕度的缺鐵性貧血。

誤區調整
湯水雖然味道鮮美滋潤,但湯中所含的蛋白質僅是肉的10%,脂肪和礦物質的含量也不多。另外,湯泡飯這種吃法,使食物的消化少了咀嚼過程。如果食物不經充分咀嚼就囫圇吞下,時間長了,寶寶容易得胃病。

建議
雖然湯中的營養比不上肉,可湯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慾,幫助消化。因此,最適宜的做法是讓寶寶湯肉一起吃,飯前半碗飯後半碗。


誤區2:吃雞蛋多多益善
雞蛋的營養價值很高,尤其富含寶寶生長發育最需要的優質蛋白,所以很多家庭(尤其有老人的家庭)喜歡天天給寶寶吃雞蛋。

誤區調整
6個月前的寶寶的消化系統還未發育成熟,雞蛋中的白蛋白經過腸壁直接進入到血液中,刺激體內產生抗體,引發濕疹、過敏性腸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不良反應。另外,過多吃雞蛋會增加消化道負擔,容易引起蛋白質中毒綜合徵,發生腹部脹悶、四肢無力等不適。

建議
半歲至1歲的寶寶最好只吃蛋黃,每天不能超過1個,1歲半至2歲的寶寶隔日吃1個整雞蛋,待2歲以後才可每天吃1個整雞蛋。


誤區3:多吃魚鬆營養好
魚鬆看上去營養豐富,口味又好,寶寶也很喜歡吃,所以很多父母認為可以給寶寶多多食用。

誤區調整
研究表明,魚鬆中的氟化物含量非常高。寶寶如果每天吃10~20克魚鬆,就會從魚鬆中吸收氟化物8~16毫克。加之從飲水和其他食物中攝入的氟化物,每天攝入量可能達到20毫克左右。然而,人體每天攝入氟的安全值只有3至4.5毫克。如果超過了這個安全範圍,氟化物就會在體內蓄積,時間一久可能會導致氟中毒,嚴重影響牙齒和骨骼的生長發育。另外多吃魚鬆還會導致寶寶鈉鹽攝入過多,影響腎臟的發育。

建議
平時可把魚鬆作為一種調味品給寶寶吃一些,但不要作為一種營養品長期大量給寶寶食用。


誤區4:多吃肝臟補維A
有父母覺得,動物肝很有營養,又含有很多維生素A,便每天弄給寶寶吃。

誤區調整
研究表明,肝臟具有通透性高的特點,血液中的大部分有毒物質都會進入到肝臟,因此動物肝中的有毒物質含量要比肌肉中多出好幾倍。除此之外,動物肝中還含有特殊的結合蛋白質,與毒物的親和力較高,能夠把血液中已與蛋白質結合的毒物奪過來,使它們長期儲存在肝細胞裡,對健康有很大影響。其實,動物肝只吃上很少的量,就可獲得大量的維生素A並儲存於肝臟。

建議
未滿1歲的寶寶每天需要13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A;1~5歲每天需要1500國際單位,相當於每天吃12至15克動物肝已足夠。但是因為維生素A是脂溶性的維生素,可以儲存在體內,所以不必天天吃,只要一個星期吃一次就可以。


誤區5:吃牛初乳和蛋白粉,能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市場上牛初乳和蛋白粉的功能被宣傳誇大了N多倍,乃至有些父母認為:牛初乳和蛋白粉是絕佳補品,能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吃得越多,寶寶免疫力越強,越不容易得病。

誤區調整
給寶寶多吃牛初乳和蛋白粉能否提高嬰幼兒免疫力尚無定論,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絕對不能拿它取代母乳喂養寶寶。蛋白粉的蛋白質純度太高,食用時容易加重肝腎負擔,父母不應該常給寶寶吃蛋白粉,更不能用它代替乳品。

建議
藥補不如食補,營養飲食+鍛煉才是提高寶寶免疫力的上策。


誤區6:牛奶+雞蛋是最佳營養早餐
牛奶和雞蛋一直擺在營養頭號位置,所以牛奶+雞蛋成了最搭的營養早餐,也成了寶寶每日的必備早餐。

誤區調整
長期讓寶寶吃單一的食品種類,不僅讓寶寶得不到全面的營養,還會讓寶寶排斥接受新食物,養成挑食的壞毛病。
營養質量好的早餐包括穀物、動物性食品、奶類、蔬菜或水果。包含其中三部分的早餐質量為一般,只包含一二部分的屬於質量差的早餐。穀類食品,如饅頭、麵條、稀飯等,對寶寶的身高發育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建議
寶寶的食物應注意營養均衡,搭配得當;早餐最好吃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如果不能吃蔬菜水果,可以適當吃些全穀類食品,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


誤區7:零食是垃圾食品
很多父母視零食為垃圾食品,擔心寶寶吃了零食後影響他們的健康和生長發育,拒絕給寶寶吃任何零食。

誤區調整
零食不等同於垃圾食品。高熱量低營養的食品才是垃圾食品。如炸物、薯片、雪糕等。而對於一些有營養的零食,專家建議在不影響正餐的情況下,可以給寶寶適量攝入,補充體內營養成分。如麵包、蛋糕、脆餅、花生、瓜子、開心果、榛子、核桃等堅果類。

建議
給寶寶吃零食時要適量、適時(最好在兩餐飯中間當加餐吃)。


誤區8:蔬菜、水果要去皮吃
相信這個誤區絕大多數家庭都會存在,就是認為蔬菜瓜果的皮殘留有農藥,是不衛生的,一定要去掉皮才能食用,如蘋果、番茄及一些瓜類蔬菜。

誤區調整
殊不知在你去掉皮的同時,也去掉了很多營養物質。其實蔬菜連皮煮湯很有營養,菜葉比菜梗有營養,而蘋果皮中含有大量鐵質和膳食纖維。

建議
如果你擔心水果蔬菜殘留農藥,建議用洗米水充分清潔蔬菜水果表皮以後,再連皮食用或烹飪。

 

轉載 Babyfood嬰幼兒食譜製作分享

melody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王心妏
諮詢/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監事暨環保講師陳修玲

為了提高寶寶的飲食興趣,父母往往會選擇色彩鮮豔、造型可愛的寶寶餐具,然而,越是鮮豔、可愛的商品越可能含有高劑量的重金屬、塑化劑,它們可都是出了名的「毒」,經年累月使用不但可能影響幼兒發育還有致癌風險。另外,在烹調過程,鍋具的選用也同樣重要,一個不小心,極可能讓美味營養的寶寶食物變成毒物喔!
面對琳琅滿目的各式餐具和烹調鍋具,你知道該如何選用才能讓寶寶不受毒害?Follow me~鍋碗瓢盆,上課囉

當心食物變毒物!

 
幫寶寶準備一份專屬餐具
當家有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媽咪就會為了如何引起孩子對食物的興趣而傷透腦筋。除了料理本身要美味上桌前,媽咪不妨再加上技巧性的擺盤,並選擇能夠引起關注力的「寶寶專屬餐具」。
 
所謂寶寶專屬餐具簡單說就是:寶寶個人飲食時會用到的奶瓶、杯子、碗、湯匙、叉子、筷子、餐盤等,甚至圍兜、餐搖椅等都是。
由於寶寶控制身體的能力、手部肌肉發育的程度等均未臻成熟、尚在持續發展中,加上雙手較小,操作餐具的靈活度勢必較大人低,此時若給予大人的餐具並不恰當,而且有衛生問題,建議父母準備一套孩子專用的餐具,並挑選專為寶寶設計的餐具用品,讓寶寶在學習用餐時更順利、更安全。
 
從餐具材質說起
挑選寶寶餐具除了必需考量實用和美觀,其「安全性」更是重要,讓我們從餐具的材質做為選購的依據吧!
目前市面上較常見且為多數人使用的餐具材質有:鐵、不銹鋼、鋁、陶瓷、玻璃、塑膠、美奈皿、木、免洗餐具……等。台灣毒物兼環保專家——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監事暨環保講師陳修玲表示:「塑膠餐盤仍是多數台灣人經常使用的餐具,但塑膠遇熱多多少少會溶出有毒物質,其實並不適合熱食;而塑膠的輕便特性,在寶寶經常使用的奶瓶和餐具中卻非常廣泛,建議父母盡量避免裝熱的給寶寶使用,使用時也要留意食物的特性以免溶出毒素讓寶寶吃下肚。」
 
謹慎使用塑膠餐具
1.市售寶寶奶瓶除了傳統的玻璃材質外,現代人多以攜帶方便、造型多樣的PCPEPP等材質奶瓶為主。其中聚碳酸酯(PC)俗稱太空玻璃,因為遇熱會溶出影響人體內分泌的雙酚A,幾個先進國家都限制它的濃度,台灣也在最近跟進管制,但並沒有禁止使用。
2.輕巧、耐用又好洗的美奈皿餐具可說是寶寶餐具的大宗,但美奈皿是由三聚氰胺和甲醛(福馬林)聚合而成,這兩種物質都對人體有害,而且美奈皿是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塑膠,建議最好減少使用。
3.塑膠是聚合物,它對熱及酸比較敏感,也容易吸附油脂,一旦因接觸而釋出塑化劑和重金屬,都會影響身體健康,建議家中的塑膠製品應避免盛裝太熱、太酸和太油的食物,最好只裝冷的食物。
 
【專家評比】
對於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膠餐具,陳修玲建議大家可以掌握「不熱、不酸、不鹼、不油」等4大原則。而出外時面對塑膠餐具時亦可透過<表一>來分辨其可能的毒性,謹記各項使用建議方可為全家人的健康把關。
至於標榜可高溫使用的微波餐盒,她說:「只要材質是塑膠,其耐熱溫度都是參考數值,媽咪需要微波,有微波爐專用的瓷盤,還是比塑膠來得安全無虞。」

 

<表一>塑膠餐具的毒性比一比
塑膠材質
常見餐具
毒性
使用建議
聚丙烯(PP
粉紅色免洗碗、保鮮盒
可能溶出重金屬染料
不要裝熱食
聚乙烯(PE
塑膠袋、保鮮膜、
可能溶出塑化劑
不要裝熱食
聚苯乙烯(PS
白色塑膠湯匙、保麗龍泡麵碗
高溫會溶出致癌物:苯乙烯
不要使用
美耐皿(Melamine
餐廳用的餐具、拉麵碗
含有毒物質:三聚氰胺、甲醛
不要裝熱食(無法回收請減少使用)
聚碳酸酯(PC
兒童餐具、微波爐專用保鮮盒
含有毒物質:雙酚A
不要裝熱食;兒童應避免使用。

 

表格內容出自:《無毒保健康》新自然主義出版。
 
寶寶餐具首選建議
陳修玲強調,我們並非鼓勵過度保護寶寶,而是人類生存的大環境真的不一樣了,文明產物讓我們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可能暗藏一些「毒」,嬰幼兒的各種發育尚在持續中,肝腎解毒功能更不如大人完善,所以為寶寶慎選餐具、玩具、用品是必要的。
※奶瓶
對於幾乎沒有解毒能力的剛出生嬰幼兒,父母不妨選擇清洗及消毒都方便的玻璃奶瓶。當寶寶較大後若考量到要讓寶寶自己拿握奶瓶,需要不易破且輕的奶瓶時也應避開PC材質的奶瓶,並遵守上述塑膠使用原則。
※餐盤
盡可能幫寶寶尋找有隔熱設計的不鏽鋼餐碗、湯匙、杯子。必需選擇塑膠餐具時可以比較不毒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丙烯(PP),也就是塑膠類回收編號的2號和5號。
※花色
奶瓶或餐具盡量款式簡單且少花色,避免鮮艷的卡通圖案,因為這些圖案可能含有重金屬等,常見的例如鉛和鎘,此二者可能會影響寶寶的腦部和骨骼發育,不可不慎。
 
鍋具和烹調也會讓食物變毒!
除了餐具,另一個可能將食物變成毒物的便是「鍋具」
陳修玲表示,烹調的高溫過程常常也會因為鍋具的材質而溶出有毒物質,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鐵龍鍋,因為重量輕且不易沾鍋的特性大受主婦青睞,但後來發現鐵龍就是四氟乙烯樹酯,它含有一種在動物實驗已證實會改變肝細胞表現的有毒物質“全氟辛酸(PFOA)”,所以現在較少人要買鐵氟龍鍋,而且我們也建議鍋具的材質一旦標示是“氟素樹酯”,那就不要購買使用比較安全。
<表二>乃常見鍋具的優缺評比,媽咪可視自己的習慣選用,不論什麼材質的鍋具,使用後若出現刮痕或有東西剝落、生繡等異狀,建議停止使用。
 

 

<表二>鍋子安全比一比
材質
安全性
優點
缺點
鐵氟龍鍋
××
不沾鍋、重量輕
易刮傷、會產生致癌毒素
鋁鍋
×
很輕、傳熱快
烹煮酸性食物會溶出影響腦神經的鋁
鐵鍋
傳熱快、耐摔
很重、易生鏽、易沾鍋
不鏽鋼鍋
不生鏽、耐摔
易沾鍋、傳熱較慢
玻璃鍋
保溫效果好、到得到內容物、可在瓦斯爐和微波爐上加熱
較重、傳熱嫚、易打破、易沾鍋
陶鍋
保溫效果好、可在瓦斯爐和微波爐上加熱
較重、傳熱慢、易打破、易沾鍋

 

表格內容出自:《無毒保健康》新自然主義出版。
 
 
 
 
陳修玲
現職: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監事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消費品質委員會委員暨環保講師
學歷:美國奧瑞崗州立大學毒理學碩士暨博士候選人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病理科助教兼技士
      美商磐亞工程顧問公司分公司經理
      環保署環保標章審議委員

melody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